行业资讯
“智慧城市”是怎么炼成的?
时间:2015-08-14 10:35来源:未知

       描绘现代城市的未来生活图景,无法绕开对“数字城市”、“智慧城市”等概念的想象:生病了,无需去医院,便可以通过传感器让医生了解到自己的血压、心跳、脉搏;工作时可以无需离家,通过局域网获知公司的各项事宜,进行远程技术操作;出门在外,可以无需回家,通过监控器获知家里的温度,从而启动空调设备进行调温……就在十年前,数字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还仅仅是一个传说,如今虽不能说已尽数实现,但人们每分每秒都在真真切切感受着城市数字化的成果,无论是看病、上班,还是出差、休闲,在数字化技术的协助下都变得十分方便,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工作中的各种信息,处理生活中的诸种事务。这种“智慧城市” 的数字运行模式,基于真实物质的城市特征,同时具有虚拟性、数字性、信息性,把互联网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,使虚拟的空间与真实的城市相互重叠,改造并诠释着人类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。

智慧城市

  身处 “智慧城市”,想来自然会“智慧”地生活,这看上去很美。相对传统的刀耕火种、男耕女织,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已发展跨越了不止千倍万倍。人们不但享受着一种全新的生活,而且生成了一种方便、快捷、时尚、舒适的生活观念。然而,用时下最为流行的提问:“你幸福吗?”如果不是在央视镜头的逼视下,我想无论是谁面对这个问题一定会犹疑一番,因为,“智慧城市”的生活与幸福的城市生活,是很难划等号的。时下,常听到有人感叹,生活在一个非常像家的地方,却没有家的温暖。数字化的技术支撑虽然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,但不能使人的生活自动“智慧”起来。在新的技术条件下,旧的问题还在变本加厉地循环往复。当然,谁都不能否认,“智慧城市”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,但需要看到,关于城市的发展有着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追求,一种现代性表现为对进步学说、人类理性的崇拜,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,而另一种现代性倾向于反对单纯的进步、理性崇拜,追求文化的永恒性,挖掘传统的可贵一面。可见,这两种现代性之间充满着不可化解的敌意,总是处于对峙与紧张之中。如今的“智慧城市”是以第一种现代性为旨归的,它以城市生活的数字化管理为特征。而这只能触及城市生活的表层。环顾中国,城市的发展都在追求技术的现代化、管理的现代化、高楼大厦的现代化,却唯独缺少对一种人文土壤的培育与呵护。

  古语有言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如今的“智慧城市”,其评价体系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,片面追求城市管理的数字化、现代化,还只是停留在“器”的层面,远没有提升到“道”的高度。其实,我们念兹在兹的“智慧城市”并非仅仅停留在冰冷的数字化管理上,数字技术是打造“智慧城市”的前提,但也仅仅是前提,“智慧城市”的最终炼成更需要人文土壤的培植,需要春风化雨的文化滋润。倘若说数字技术是披荆斩棘的“路”,那么人文土壤便是呵护心灵的“家”。为什么乡村没有音乐会、博物馆,却被生活在城市的人所怀念?因为相对城市而言,乡村还是一个非技术化的场所,露天电影、古村院落,依然保存着美好的人文记忆。这乡愁或许便源于现代的城市生活一直处于一种文化失根的状态。身在城市生活,没有了文化之根,即使有着数字化的GPS定位,我们也许仍找不到回家的路。不单单回家的路,即使未来前行的路,我们也会走得无所适从。因此,我们现在亟待呼吁的是,“智慧城市”的建设与打造要从技术走向人文,着力培植出深沉的人文情感与文化意蕴,让奔走在喧嚣街头、拥挤在高楼大厦间的城市人都拥有温馨的人文家园,拥有人生的出彩机会。